聚焦两会丨马化腾四度建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今年特别关注环保
马化腾已经连续四年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有独钟”,但与此前三年不同的是,今年,“科技大佬”马化腾关注的重点却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9+2”城市,其中,“9”是珠三角九座城市,“2”分别是香港和澳门。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被称为“讲粤语的三兄弟”,又存在不少差异,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涉及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
过去三年连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马化腾为什么将目光从“科技湾区”转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三地将如何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协同发力?
加快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合作步伐
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马化腾是第一批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的全国人大代表之一。
2017年,他提出建立粤港澳科技湾区常态化合作机制,打造“中国硅谷”摇篮。
2018年,马化腾开始关注具体产业,提出大湾区“科技+金融”产业创新。
2019年,他的议案更“接地气”,着眼三地通行和生活的便捷性。
也正是在这一年,《纲要》正式发布。以“美丽湾区”为目标,《纲要》提出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等一系列要求。
“与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相比,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相对滞后,有必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大湾区在海洋生态文明领域的步伐。”马化腾说。
基于这一点,今年,他提出五条建议: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设立跨境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协调机制;
全面开展珠江口生态修复整治;
加快建立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进程;
重视科技力量,将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智慧国家公园;
鼓励社会参与,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自然教育中心,如粤港澳青年人可参与自然保护和自然教育的合作,增进三地青年人的交流。
从概念到落地,马化腾的议案越来越具体,这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轨迹也是一致的。三地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合作层面,而是拓展至社会治理制度的对接和整合,向着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力。
深化合作机制
事实上,粤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已有多年历史。
1995年,深港两地就携手开展深圳河治理工程,先后完成了河道清淤、堤防巩固、排污口整治、水面保洁等一系列工程。
从双边到三边合作,转折点是2014年粤港澳三地环保部门共同签署的《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
而去年《纲要》发布,为粤港澳生态环保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据了解,三地将继续加强大气、水、海洋污染等领域的联防联治。
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防治臭氧和PM2.5污染,优化大湾区空气监测网络,联合开展VOCs在线监测。
水污染治理方面,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加强东江、西江、北江等重要江河水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强化深圳河等重污染河流系统治理。
海洋污染治理方面,加快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打击海上违法倾倒固体废弃物行为,联合防治跨境海漂垃圾。
建设美丽湾区,仅靠环境保护和治理还不够,还需要打造生态防护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等,都是需要完成的任务。
已有的合作机制不断推进,新的规划也在紧锣密鼓编制当中。
正在制定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建立规划区域协调机制,结合区域功能定位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让发展更充分,让保护更严格。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科技创新力量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依靠,研发节能环保技术是创新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
粤港澳三地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正在加速整合,建立环保产业园、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以科技为突破口,共同助推大湾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提高循环发展水平,是大湾区的又一着力点。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主建港协进联盟副主席陈勇建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回收再造经济。
“可以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在园区内设立回收加工厂或再造品生产线,也可以设置研究机构,让三地专业人才共同研究环保技术,将废物转化成新产品或能源。”陈勇说。
探索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合作机制,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在先行先试。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四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开展碳排放交易外汇试点,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资格审查的境外投资者将能以外汇或人民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碳排放权交易,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交易将得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