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变 记丹凤县城市供水的变迁史
1982年,丹凤县自来水筹备委员会成立;
1984年,丹凤县自来水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1996年,第一座乡镇水厂,龙王沟水厂建成投运;
2004年,作为丹凤县城区供水主力的城东水厂建成投运;
2015年,丹凤县自来水公司划转省水务集团;
2016年,城东水厂扩容改造工程开始实施;
2017年,丹凤供水信息大厦动工建设;
2018年,棣花水厂扶贫项目建成,投入试运行;
2019年,丹凤县供水服务平台开通;
2020年,
……
丹凤县地连秦楚,物兼南北,因县城南临丹江、北依凤冠山而得名,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与之悠久历史一同成长的,还有一部丹凤人的城市供水史。她发端自一九八二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深深的印刻进丹凤人“光阴的故事”里。
缘起
在丹凤供水公司挂职锻炼已经快一年的时间了,对于曾今的我来说,城市供水这个行业说陌生也熟悉,因为母亲也是一名供水一线的工作者,从小耳融目染,知道一些行行道道,却也从来没有真正的走近去了解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疑,想要彻彻底底的了解一个行业、亲近一份事业,唯有从她的发端开始,沿着她成长的轨迹,亲触她每一寸光阴里的故事,才能产生更深入的情愫。
走近这段变迁史,我仿若真切的触摸到她那涓涓清流奔腾不息,润泽万家……
扁担挑水的日子
虽未生长在这片土地,但对于我的直观感觉丹凤人从来不缺少,一条丹江河穿城而过,水资源丰富,清澈纯净的丹江河滋养着沿河两岸的人民。而要说起丹凤人吃水,便要从丹凤人的大口径的浅水井说起……
老一辈的丹凤人说起他们那个年代吃水的故事,至今仍记忆尤新,恍如发生在昨天一样。那时候的“村”不叫村,叫“大队”,也就是在80年,取消人民公社改为乡的时候大队改为村委会,才有了“村”的叫法。现如今,虽然“大队”这个名字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在村里年长的老人依然是会唤着大队的叫法。
松柏有着兴旺、健康与长寿的美好寓意,因此那时候村里不管是东头还是西头都会有一棵柏树,柏树旁边总是有一口公用的大水井,供着村里人吃水、洗衣、做饭之用,而每家每户也都会有一口或几口大水缸,用来储水。水缸里没水了,一根扁担、两个木水桶,家里的巧妇或是“老爷们”就挑起扁担去公用水井打水。这里是邻里之间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经常打照面的地方,自然也是村里最为热闹的地方。邻里打水的路上,或是按序排队等着打水的空闲,扯着闲谝、拉着家常,或是交流着农作的经验,有说有笑,热闹的气氛为这宁静的山城增添了几分活力和生机。而每每这时候的孩子们也是最欢乐的,像个跟屁虫一样黏在大人们的身后,嘴里不停的喊着“打水去咯,打水去咯…”好不欢乐。一辈一辈传下来,也就有了“一柏一石一眼井”的说法,这也便是老一辈丹凤人对吃水最初的印记。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跟现在没法比,相对清苦。大多数人都还奔波在温饱线上,技术力量、机械化程度相对薄弱,加之物资紧张,水井也都是村里人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河边散步时闲聊的一位老大爷如是说。
吃上了自家的井水
随着社会的日趋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慢慢的好转,丹凤人吃水、用水的形式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由以前的挑水吃,逐步转变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的自备井。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那时候还是在老家农村生活,印象中家里开始有水井大概是在我三四岁的时候。那是一个夏天的清晨,父亲往家里请来了三位专业打井的工匠,个子不高、长的黑瘦,满身的油光,在阳光的照射下微微泛着光,我没有靠近,只是远远的看着。他们用架子车拉着三根长长的不是很粗的木头、一堆或长或短的铁管,还有一个说桶不是桶,边缘有很大锯齿形状的铁家伙进了我家后院,叮叮当当的在卸车。
看着他们卸完扯,母亲走进厨房,端起已经做好了哨子面迎了上去,一边喊着我“昕娃,赶紧的,把脸盆和毛巾端过来”记不起当时的我是鼓起怎样的勇气端起盆,给那三位“黑脸叔叔”……
吃过饭,稍作休息,他们又跟着父亲去了后院。我站在远处静静的瞅着,父亲点起三柱清香,献食、叩拜……,供奉好“龙王爷”,便开始了打井的准备工作,“黑脸叔叔”们先是用铁锹在选定好的地方挖了一个盆口大小的坑,然后在坑口上方支起了三根木头桩子,吊起那个铁家伙就放进了坑里,最后用车上的铁管连接着一个十字形状的“方向盘”,等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后,他们其中的两个人便把着“方向盘”开始不停的转圈圈,等到铁家伙的“肚子”里塞满了泥土转不动的时候,在一旁干等的那位“黑脸叔叔”就把铁家伙吊上来抖落掉“肚子”里的泥土,继续着重复的工序。
不知道等了多久,我被一阵鞭炮声惊醒,爬下炕头就往原子里打井的方向跑去,只听见父亲欣喜的念叨着“总算是打出水了,看着泛浆的泥,水头应该是很旺的……”。
虽不是在一个地域长大,我想丹凤水土养育长大的人们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一段时光……

西三塬水厂的第一眼水井
开始有了自来水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改变,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着城市文明的到来。随之而来的“自来水”再一次悄悄的改变着丹凤人吃水、用水的方式。
1982年4月,“丹凤县自来水筹备委员会”成立,一场水的变革就此拉开序幕……
筹委会成立的第二年,也就是1983年,西河水厂建成投运。水厂位于县城中心街与南凤街路口以南的丹江河北岸处。院内中心位置有一幢二层小洋楼,楼背后是一口直径4米、深8米的大口浅水井,外加四间大瓦房,便是丹凤县自来水公司初期的模样。

聆听姜忠照老先生追忆当年供水发展路
“那时候还没有正式成立自来水公司,筹委会只有五六个人,缺人、缺技术、物资紧张的现实局面,致使我们肩上担子很重。建设西河水厂争取到了国家资金25万元,国家给了这么多钱得省着点花,没有人我们就自己动手开沟埋管线,水泥、沙石材料背扛肩挑,硬生生的摸索着建起了西河水厂,最后还节余下了一部分费用。细说长流、日子才能好过……”原丹凤县自来水公司第一任总经理、今年已82岁高龄的姜忠照老先生给了我答案。回忆起这段“奋斗史”,他至今记忆犹新。刚开始兴起吃自来水的时候,“日子”并不怎么好过,由于城市供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尚属薄弱,加之老百姓不了解自来水,觉得自家有井或是挑水吃不需要花钱,因此,当时的西河水厂日供水量仅有800多吨,主要供给的企事业单位。有水供不出去,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该如何是好?
供水建设不断加快
供水管网设施的不断建设和扩大,以及自来水用户的逐步增加,到了1984年丹江水厂的供水量已经吃紧了,供水短缺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就有了建设新水厂的打算。“也是在这一年,‘丹凤县自来水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由原来的5个人‘壮大’到9个人,我就是那个第9个入职报到的人。”现任丹凤县供水公司副经理杨毅回忆说。他是一毕业就分配到自来水公司的,这一干就是35年,也是目前公司现任资历最老的前辈了。

加快县城供水区域内供水管网建设
随着城区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乡镇供水的兴起,水厂现有生产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为此,丹凤县自来水公司在不断的寻找新的取水点,加快新建自来水厂建成投运的速度。1985年,第二座水厂丹江水厂建成投运,水厂位于县城紫阳宫路,日供水能量达到1000多吨,基本满足城区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随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和人们用水需求的增多,陆续建成了龙王沟水厂、陈家沟水厂、西三塬水厂等多个水厂。涓涓清泉滋养着丹凤人民,也推动者丹凤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
从单一水源到多水源
十围之木始生如蘖,城市发展,供水先行。进入二十一世纪,丹凤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扩大供水能力迫在眉睫。经过多方考证、实地踏勘和科学规划设计,2003年7月丹凤县城东水厂项目动工建设,设计规模为日供水能力5000吨,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水源取自龙潭水库,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城东水厂于2004年6月建成投运。目前,城东水厂是丹凤县城供水的主力水厂。

龙潭水库
龙潭水库位于丹凤县城东北方向的涌峪河上,1970年3月开始修建,1973年3月竣工开始蓄水,总库容272万立方米,是一座以城区供水为主,兼顾灌溉、防洪保安的综合利用型水库。城东水厂建成后,龙潭水库便成为了丹凤县城区供水水源地,为县城调节供水365天,设立上游20公里、下游2公里为水源地保护区,上游2公里、下游500米为重点保护区。“我是2003年5月接任丹凤县自来水公司总经理一职的,城东水厂便是我到任后开始建设的第一座自来水厂,它的建成投运彻底改变了丹凤县城井下取水的单一供水模式,有着深远意义。”现任丹凤供水公司总经理张天河介绍说。据他回忆,那时候项目建设资金有限,为了能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往往很多事情都是带着单位职工亲自动手干,就连水厂的绿化也是他们自己去苗圃选苗,拉回厂里后带领职工一苗一木栽种的。

原经理张清山工作记录本
这让我想起了丹凤供水公司第四任老经理张清山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要弘扬正气,发扬水司不怕苦、不怕累的正能量精神”,也正是这一辈又一辈水务人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才开创出丹凤供水事业向好发展的新局面。搭上水务集团快车线
2015年10月,丹凤县人民政府与陕西水务集团“牵手”成功,丹凤县自来水公司加入到水务集团的大家庭之中,正式更名为“陕西省水务集团丹凤县供水有限公司”。此举旨在借助企业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生产管理优势助力丹凤水务事业大发展。
随着公司业务范围的扩大和业务量的增加,原有的办公条件由于场地小、现代化设施落后和不能原地扩建的局限性,制约了公司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实地调研,水务集团在接管丹凤供水公司后的第二年,便着手投资6000多万元在丹凤县新建一幢现代化办公大楼,这也是贯彻“智慧城市、智慧水务”的发展理念,树立企业良好的新形象、新面貌。该大楼是集团接手丹凤供水后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建设项目,也是集团在县级公司投资新建的第一幢大楼。该大楼将作为丹凤县水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平台中心,集中控制及管理丹凤县七个镇域,近10万多居民及周边农业、工业产业园日常生活生产用水,将成为全县供水系统的核心地带,推动丹凤县供水信息化管理新篇章。
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看似平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也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头等大事。2016年12月水务集团拿出5400余万元,对作为城区供水主力水厂的城东水厂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城东水厂的日供水能力将达到25000吨,彻底解决了县城供水能力不足的矛盾,充分保障了人居生产生活用水。

棣花镇水厂
棣花镇管辖16个村、9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万多。为解决沿线各村居民的生活用水,同时满足棣花镇风景区的游客用水。2017年11月水务集团再次投资1700余万元,在棣花镇新建了日供水能力5000吨的净水厂一座,同时采用超滤膜工艺对陈家沟和西三塬水厂进行了提升改造。棣花镇水厂新建和老旧水厂改造工程是陕西水务集团在商洛地区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之一,工程建设期帮扶贫困户家庭10余户,并免费为水厂供水范围内的44户家庭困难群众接入自来水,直接扶贫投资20余万元。如今棣花镇万湾村、茶房村等地新一批的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从2015年到今天,丹凤供水加入水务集团这个大家庭已经4年多时间了,在“牵手”陕西水务集团后丹凤供水公司供水规模不断的发展壮大。今天的丹凤供水公司拥有包括龙潭水库在内的三座水库水源,拥有城东水厂、棣花镇水厂等不同规模的水厂和应急水源井共计13处,供水服务面积约17平方千米,年供水量超300万立方米。
经过不断的发展,如今的丹凤县已经形成了多水库水源取水,地下水水源联动的多水源供水局面,供水管网也由最初的单一管线到贯通城区东西南北的环网结构。
“2003年我接任自来水公司经理一职的时候,年供水量仅有43万吨左右。经过历年艰苦卓绝的发展,尤其是划归到省水务集团后进行的现有水厂改扩建、新建乡镇水厂、提升落后制水工艺等一系列举措,彻底改善了以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局面,供水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截止到2019年底,年供水量逾300万吨,整整扩大了7倍多。”张天河对这段时期公司的日趋壮大和供水用户的逐年递增,有着深刻的感受。
后记
因为水,陕西水务集团这个“大家庭”将我们汇聚在一起。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和不懈努力,从无到有,从产业单一到逐渐形成以供水为主体,以污水处理、水力发电为两翼,以水生态治理、水饮品供给、新能源开发为辅助,以水务科技、投融资管理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三辅助两支撑”的产业格局。
水务集团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向好成长的变化,更是主动承担着国有企业的公益性职责,肩负着兴水惠民的使命,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理念,也正如王瑜董事长说的“水务集团一直锁定‘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兴三秦’的目标,不负公益性国企的使命与担当,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勇于担当,为陕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水支撑,注入水动力。”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丹凤,水的变革没有休止符,而水务人因水为民、治水为民的信念也从未动摇,丹凤供水公司必将在省水务的这条快车线上走向更加美好的远方。
水,如同一个城市的脉搏,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润泽了天地万物,滋养了城市灵魂。执水为业,励水为民,阳光自信的水务人,也必将在绿水青山之间传扬一个富民业兴的佳话……
文图 | 巨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