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大褂”到“红袖章” ——记兴义市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战“疫”防控事迹
“白大褂、黄马甲、小红帽、红袖章,党旗下响集结号,战疫保供强担当。”兴义市水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兴义水务)作为保障城市公共事业运行及重要国计民生的企业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积极投身到战“疫”保供第一线,织密织牢疫情防控“防护网”。
——“白大褂”织牢“防护网”
“他几年都没休过节假日了,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从年前至今,他每天风雨无阻地沿供水管线和厂区内外巡查管道安全。”有着32党龄的老党员胡宗发,负责全市各水厂的安保工作,无论大的假期或是平时的周末假日,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在同事的眼里,“舍小顾大”的标签贴在他的身上一点也不为过。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本来就是一名老党员,又负责公司的安全保卫工作,理应带好头,时刻准备处理一些突发和应急事件,维护生产安全环境,比起前线的医护工作者,这算啥……。”他这朴实无华了语言和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是党员,危急时刻,我就应该冲在最前面!”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制水工胡安亮,作为兴义市西郊水厂的制水班长,他已连续6年坚持春节期间在水厂值守。由于制水岗位的特殊性,他全年无休,同其他制水同事一道,在战“疫”期间,每小时巡检制水工艺流程与设备,日夜守护供水设施设备正常运转,一丝不苟,守卫着一条条生产线,制出一股股清泉,保证了全城24小时不间断供水,满足了城市生活用水和医疗用水需求。
“水质安全关系到每一个用户的切身利益,严把优质关,既是使命,更是责任。”近年来,兴义水务打造了一家黔西南州内独有的兴义市环态汇水质检测有限公司,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均为30岁的年轻团队。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每日通过加大对进出厂水常规9项的监测,以及定时对管网水7项指标进行检测的频次,严把取水关、严控出水质、严保安全关。尽管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冰冷的仪器和枯燥的数据分析,但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凭着一股坚韧不屈的拼劲,利用了无数个节假日,取水、化验、检测、分析……,在各大水厂点上,均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保障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水质安全。
当节日家人团聚时,当夜深人静时,他们仍坚守在一线岗位上,身披“白大褂”,配上党徽,严防死守,就是为了让群众在酷暑时节能够享受水的清凉,在寒冬腊月能够用热水洗去一天的疲惫,在遇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能够确保群众喝上安全水、用上放心水,保障城市和百姓安全供水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这里是兴义水务96015客服,很高兴为您服务。”“老城区供水压力点出现异常,请抢修人员及时赶赴现象排查核实。”这是兴义市水务大数据中心实施供水应急调度的真实写照。该中心以GIS系统、SCADA系统为核心,通过电子管网地图直观掌控供水管网整个空间分布,形成“城市水务物联网”,在供水保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度员们时刻盯紧液晶显示大屏上全城6个水质监测点和58个压力监测点数据,丝毫不敢懈怠,并侧耳倾听着语音报警器,遇有险情,第一时间通知并配合抢修队伍进行应急处理,保证疫情期间生产生活用水正常。
故障就是命令,抢修刻不容缓。大年初二清晨,管辖区域的兴义市猪场河污水处理厂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的轰鸣声“戛然而止”,在疫情防控阻击的关键阶段,坚守在一线岗位的调度员警觉敏感的神经立即绷紧起来,在通知该该厂负责人朱洪军后,其立即调度抢修队伍以战时状态迅速集结,风驰电掣赶往数十公里外的现场。经现场研判,由于昨日一场大雪造成猪场河污水处理厂电路损坏,复电后导致厂内系统处于“休眠”状态,对故障评估后,抢修队伍在朱洪军的调度下,迅速拉开抢险帷幕,对变压器控制箱、管网设施设备等逐一排查检修,在长达4小时的抢险后,最终恢复猪场河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只有严防死守,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线’。”与疫情作赛跑的还有紧锣密鼓推进的每日供水故障排查和维护。为了不遗漏任何一处疑似故障点,持续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不间断用水。这一群身穿“黄马甲”的战士,每日沿着各区域管网走线步行探测,逐一排查,利用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摸查方式,力求揪出各类供水隐患,确保巩固生产正常运行。
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他们冲锋的身影。他们每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守卫着整座城市的供水命脉,不分昼夜,没有假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为迅速抢修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错过了多少饭点他们自己也数不清了,对于他们来说,最大限度维护供水自然零爆管,坚决防止水质安全事故零发生,才是内心最大的满足。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恢复生产。”在缪力同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做到企业重大项目安全有序复工复产,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无疑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切的问题。
“体温36.4度,属正常范围,注意做好自我防护和安全施工。”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下,兴义水务负责的革里、七舍、小河边、对门坡、花生宝等五座在建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已全部复工复产。眼下,受疫情影响,虽然施工人员尚未完全到位,但在各个建设工地上,已有不少工人开始进行复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大早,在项目现场进入口门前,工作人员正在对即将上岗的人员进行体温监测,详细记录进场人员健康状况和来往接触史,切实筑牢施工项目防疫防线。
据悉,各水库已分别处于开展灌区管线工程、大坝枢纽区建设、“三通一平”临建工程等施工阶段。在施工现场,施工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戴着红色安全帽和防护口罩,在四周进行分散施工,整个项目繁忙中显得秩序井然。据该项目负责人黄 中介绍,现场施工所有项目都是尽量安排机械施工,若需人员施工的,也是尽量安排分散保持安全距离作业。同时,在项目指挥部和施工现场,每天进行的消毒作业也已经开始,防止病毒传播。
没有一片黑暗能够阻挡必将到来的胜利曙光。这个春天,这一批“小红帽”们已陆续撒下了“种子”,施好了“肥料”,经济运行的“光束”已逐渐在生产环节中活起来、转起来、亮起来。

“既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又要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有这样一群人,当别人阖家团圆的时候,他们忙于走家串户,始终顾不上家。还有这样一群人,当别人避之不及的时候,他们却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战“疫”一线。
“2020年春节,是我们驻村扶贫工作的第二十七周,这周本来是放假休息的,但无情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袭来,其严重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接到命令后,所有驻村干部都赶回了驻地投身到防疫工作中。”据兴义水务驻村帮扶人员介绍。为响应市委号召,去年中旬,兴义水务积极配合母公司阳光集团选派了80名党员和中层干部投入脱贫攻坚一线,覆盖全市197个村(社区)中的58个村(社区)。这一批平均年龄均为35岁的年轻骨干,每天吃住在村,行走在一线。他们本是脱贫攻坚的“帮扶人”,现却成为疫情防控的“急先锋”,从大年三十夜开始,他们立返工作岗位,奔赴抗“疫”一线,在各自的战线上,协助村支“两委”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按照“四逐四准”的方法,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进行排查,实行分类管理施策,对排查到的湖北籍返乡人员实行重点隔离监控,并进行密切跟踪观察。
“记住,要把口罩戴好,保持个人卫生和家居卫生。”他们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线,每日带着红袖章挨家挨户的宣传,号召群众少串门、不聚集、简办或取消红白喜事。引导广大市民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理性对待疫情、科学防控,帮助群众树立起“疫情防控,人人有责”的意识。协助各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及消毒,倡导群众清理卫生死角……等等。
“不出门、少聚集,勤洗手、多通风,出门就把口罩戴,切莫随意乱吐痰……。”连日来,鲜红的党旗迎着寒风飘扬,疫情防控口号通过喇叭响彻大街小巷、传遍村组农户,播放内容言简意赅,语言通俗易懂,“声”如人心。驻村人员们在各街道、村镇设立了防疫服务点,路口车来车往,难得有停歇的时候,饭菜刚端到面前没多久就凉的半透,才吃到一半,又急匆匆起身上前进行检测、询问、登记和宣传。据了解,仅是驻洒金村前沿指挥所成员在此次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就已参与排查车辆3723辆、人员8032人。
这一批驻村疫情防控第一线的“逆行者”,他们平凡如尘,却巍峨如山,他们坚守一线的身影,是老百姓最好的安全屏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突如其来的疫情,既是动员令,又是磨刀石,检验者水务人的初心使命,锤炼着水务人的作风品质。在这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有的披上“白大褂”、有的戴上“红袖章”……,在各自的战线上,形成了党员干部率先、部门紧密联动、职工群众齐心协力共守水脉、共克疫情难关的强大合力。他们虽不是“白衣天使”,也不是前线逆行者,却怀揣着同样的初心,承担着后方的坚守任务,以实际行动配合市委市政府为人民群众织起了一面牢固的“防护网”,诠释了水务人的初心和国企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