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共创辉煌!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替自来水中的“氯味”说句公道话

发布日期:2020-02-11 来源: 辽宁省水处理协会
  近日网上一段“非常时期,自来水中处理过程中在允许的范围内加大了氯气的注入。请大家在用水时,特别是烧开水、煮饭用水前要把水装出来,最少静置两小时以上再用。这样会更健康!”的传言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各地供水企业也纷纷出来对此问题进行辩护,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用水户,甚至一些供水企业人员对“自来水中的氯味”缺乏足够的认识。
  一、先说说什么是“自来水”
  老百姓口中的“自来水”其实有个更高大尚的字名叫“生活饮用水”,指供人生活的饮水和生活用水。但它可不是自己跑到用户家里来的,而是通过水厂的取水泵站汲取江、河、湖、库等地表水及地下水甚至海水,由自来水厂按照国家饮用水相关卫生标准,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流程的处理,最后通过配水泵站和供水管网输送到各个用户。而从取水到管网末梢的出水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严格检测,达到相应的标准,确保最终用户使用的水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由于使用的水源不同,处理工艺过程也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无论采用哪种工艺有一个工艺环节是必须要保留的,这个工艺环节就是“消毒”。
  二、自来水为什么要消毒?
  其实不仅仅是自来水,就是大家平时喝的瓶装水、桶装水也是必须要进行消毒处理的,那么为什么要进行消毒呢?这就要从水源说起。
  天然的水体中即使看起来很干净,里面也会有很多杂质存在,除了化学污染物外,天然水体中已鉴定存在多种可能的病菌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原虫等,受污染的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将更为惊人,水中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是人畜排泄物,水是这些致病菌的重要传播途径。通过接触受伤害的皮肤、吸入、饮用或与眼、鼻、耳、口等黏膜直接触危害人体健康,会导致霍乱、伤寒、痢疾等疾病。传染性微生物污染饮用水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公共卫生威胁。饮用水污染和不良的卫生习惯所导致的腹泻病估计每年导致160万儿童死亡,这是欠发达国家中15岁以下儿童中第三大死亡原因,而即使像美国这样发达国家,其供水系统对微生物的防范也是非常脆弱的,也发生过病原虫污染引起的腹泻病感染。世界卫生组织将微生物污染列为饮用水可能引起的健康风险的首要控制目标,保障饮用水供应的微生物安全,应从水源到用户的各环节建立多级屏障,以预防饮用水污染或减轻饮用水的污染程度,将其控制在不危害人体健康的水平。尽管在不同的工艺段会有不同程度的微生物去除,但消灭水中病原微生物最关键的步骤还是消毒。对供水进行消毒的主要目的就是灭活微生物病原体,以防止介水疾病的传播。消毒在安全饮用水供应中具有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
  三、自来水使用氯气(液氯)消毒是否有问题?
  目前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液氯(氯气)消毒、次氯酸钠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氯胺消毒、臭氧消毒等化学消毒方法和紫外线消毒、热消毒等物理消毒方法以及尚存在争议的膜过滤去水中微生物的方法,而氯气(液氯)消毒因具有消毒效果好,作用持久、易于监测控制等优势而被国内、外水厂广泛使用,而即使实现了紫外线消毒的水厂也需要使用氯作为辅助消毒剂,以确保持续杀毒性。
  通常认为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常常导致化学副产物的产生,近年有研究显示原来认为不会产生消毒副物的的物理消毒方法-紫外线消毒过程中因为产生臭氧,也会导致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因此无论是自来水还是瓶装水、桶装水只要经过消毒处理均可能产生消毒副产物。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在《饮用水水质准则》(第四版)中指出:“与消毒不充分可能引起的风险相比,这些副产物带来的健康风险是很小的。重要的是,不能为了控制消毒副产物而牺牲消毒效果。”
  四、自来水为什么有氯味?
  氯是自来水最常用的消毒剂,氯气进入水体后会与水反应形成次氯酸和次氯酸盐。为了保持自来水消毒效果和避免在管网输送到用户的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管网末端(用户端)的余氯含量必须要在0.05mg/L以上,而根据有关研究氯在水中的嗅味阈值为0.1mg/L(也有资料认为是0.2mg/L),挥发出来的氯0.002mg/L就可以被嗅到,所以用户常会感觉自来水带有氯味。正常情况下,由于用户距水厂有远有近,管网中余氯含量大小会有一定差异,用户对水中氯味的感觉也会不同。
  世界卫生组织基于实验研究认为“人类和动物接触饮用水中的氯,没有观察到与水处理相关的特殊有害效应”。因此用户如发现自来水中有一些氯味,说明水中有余氯存在,属正常现象,可放心使用。在将自来水烧开饮用等过程中,氯气会被挥发掉。
  五、现阶段提高水厂出厂水余氯量是否正确?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基于流行病学的要求,规定用氯消毒时,与水接触时间应不小于30min,出厂水游离余氯量应不低于0.3mg/L(不高于4mg/L),同时在该标准的释义中注明,当怀疑有肠道病毒污染时,可增加氯消毒剂量和接触时间(如能保证游离余氯为0.5mg/L,接触时间30min~60min时,可使肠道病毒完全灭活)。
  近日来,一些供水企业基于疫情可能带来的风险的防控需要,在保持原有接触时间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了水厂出厂水的余氯量,以便尽可能地降低水厂下游区域的微生物污染风险,其只要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是完全可以的,没有必要过度解读。另外环保部门、卫生疾控部门、水务部门近期都加强涉及公共安全的饮用水水源的监测和水厂及二次供水的监督与运行管理,因此饮用自来水仍然是最安全的选择,只是提醒大家要喝烧开过的水。
  因消毒技术涉及许多专业问题,近期协会将在公众号中对询问比较多的CT值、对数去除率等问题做一些解答。
  敬请关注!
Baidu
map